锻造元代码
国产 GPU 双雄冲击资本市场 2025 年 6 月 30 日晚,摩尔线程与沐曦两家 GPU 芯片设计企业向上海证券交易所递交 A 股科创板 IPO 招股书,正式吹响冲刺上市的号角。
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了市场对国产 GPU 的热情,也让业界对谁能成为 “中国的英伟达” 的讨论再度升温。
一、摩尔线程:
摩尔线程成立于 2020 年 10 月,以全功能 GPU 为核心,致力于向全球提供加速计算的基础设施和一站式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数智化转型提供强大的 AI 计算支持。
其由曾担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长达 15 年的张建中创立,在 GPU 行业他已深耕近 20 年。
联合创始人、职工董事周苑,1996 年 7 月至 1999 年 12 月于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任渠道经理,2004 年 10 月至 2020 年 9 月在英伟达担任市场生态高级总监。
联合创始人、董事、副总经理张钰勃,2013 年 10 月至 2017 年 11 月期间,在英伟达出任 GPU 架构师。这样一支拥有丰富英伟达工作经验的核心团队,使得摩尔线程自创立起就备受关注。
成立后的短短几年内,摩尔线程迅速发展,已推出四代 GPU 架构。此次 IPO,摩尔线程拟募集资金约 80 亿元,将用于投资新一代自主可控 AI 训推一体芯片研发项目、新一代自主可控图形芯片研发项目、新一代自主可控 AI SoC 芯片研发项目等。
从招股书可知,2022 - 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由 0.46 亿元增长至 4.38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 208.44%,但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分别约为 18.40 亿元、16.73 亿元和 14.92 亿元 ,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累计未弥补亏损约为 12.07 亿元,公司预计最早 2027 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
二、沐曦集成:
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9月成立于上海,并在北京、南京、成都、杭州、深圳、武汉和长沙等地建立了全资子公司暨研发中心。
沐曦拥有技术完备、设计和产业化经验丰富的团队,核心成员平均拥有近20年高性能GPU产品端到端研发经验,曾主导过十多款世界主流高性能GPU产品研发及量产,包括GPU架构定义、GPU IP设计、GPU SoC设计及GPU系统解决方案的量产交付全流程。
其创始人陈维良曾任 AMD 数代 GPU 设计及产品线的全球总负责人。2002 年 7 月至 2003 年 9 月,他任泰鼎多媒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随后在远弘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亚鼎视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担任 GPU 设计经理,2007 年 1 月至 2020 年 8 月在超威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任高级总监。
其联合创始人、CTO 兼首席软件架构师杨建,与陈维良等多年好友,抱着对大算力时代的热情和信仰共同创立沐曦,在软件层面有着深厚造诣。
联合创始人彭莉则在硬件方面经验丰富。团队中还有众多来自 AMD、华为海思等大厂的技术人才。沐曦主营业务是研发、设计和销售应用于人工智能训练和推理、通用计算与图形渲染领域的全栈 GPU 产品,并围绕 GPU 芯片提供配套的软件栈与计算平台。
此次 IPO 拟募资 39.04 亿元,用于投资新型高性能通用 GPU 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推理 GPU 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面向前沿领域及新兴应用场景的高性能 GPU 技术研发项目等。
财务数据显示,2022 - 2024 年,沐曦营收从 42.4 万元攀升至 7.43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 4074.52%,但同期净亏损 7.8 亿元、8.7 亿元、14.1 亿元,三年总亏 30.6 亿元 。
三、市场占有率与客户分布
1. 摩尔线程:
双端布局初显成效 摩尔线程采取全功能 GPU 路线,产品覆盖 AI 计算加速、图形渲染等多个领域,在数据中心(B 端)和消费级游戏显卡(C 端)市场同时布局。招股书数据显示,2024 年摩尔线程在中国数据中心 GPU 市场占有率达 22%,消费级市场份额达 70%。在数据中心市场,其 AI 智算产品收入占比从零提升至 2024 年的 77.63%,达 3.36 亿元。
产品已覆盖不少运营商、国有银行和大模型创业公司,与诸多数据中心等客户建立起合作关系。
在消费级市场,摩尔线程通过推出面向游戏玩家的显卡产品,凭借性价比优势在国内市场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大量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不过,公司也面临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2022 - 2024 年,前五大客户营业收入在各年份占比均超过 80%,2024 年前两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超七成 。
2. 沐曦科技:
聚焦 AI 计算,客户逐步拓展 沐曦主要聚焦于与 AI 计算相关的 GPGPU,主要用于 AI 模型推理与训练,主力产品为曦云 C500、智算推理 GPU 曦思 N100。
虽招股书中未明确披露市场占有率数据,但从业务发展来看,已在 AI 领域积累了一批客户,包括一些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等,这些客户对 GPU 的计算性能和稳定性要求较高,沐曦通过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和服务,逐步在 AI 计算市场站稳脚跟。
但目前营收高度依赖单一产品 ——2024 年 2 月正式量产的训推一体芯片曦云 C500 系列,2024 年度和 2025 年前三月,该系列收入分别占比高达 97.28% 和 97.87% 。
且其客户集中度也较高,2024 年度和 2025 年前三月,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分别为 71.09% 和 88.35% 。
四、技术路线剖析
1. 摩尔线程:
全功能 GPU 的技术探索 摩尔线程致力于打造全功能 GPU,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 38 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 626.03%。其研发的 GPU 架构通用性较高,既能满足图形渲染需求,又能在 AI 计算领域发挥作用。
在图形渲染方面,通过优化图形处理算法,提升了图像渲染质量和速度,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可与国际主流产品相媲美。
在 AI 计算方面,采用先进并行计算架构,能高效处理大规模神经网络计算任务,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模型训练和推理中,能提供较为稳定的计算性能支持。
同时,摩尔线程推出自主研发的软件生态系统 MUSA,旨在打破对国外软件生态的依赖,为开发者提供更便捷的开发环境。
2. 沐曦科技:
专注 AI 计算的技术创新 沐曦强调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产品均采用完全自主研发的 GPU IP,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指令集和架构,从根本上摆脱对外部 IP 授权的依赖。
在 AI 计算技术方面,不断优化芯片计算核心设计,提高芯片算力密度。以曦云 C500 芯片为例,通过采用先进制程工艺和创新电路设计,在单位面积内集成更多计算单元,大幅提升芯片算力。
同时,在软件层面进行深度优化,针对 AI 模型特点,开发高效编译器和运行时库,充分发挥芯片计算性能,降低模型训练和推理时间成本。此外,沐曦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探索在量子计算模拟、生物信息学等新兴领域的应用。
五、与英伟达 GPU 对比
1. 性能差距 :
英伟达作为全球 GPU 行业的领导者,在产品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以英伟达的 A100 和 H100 等高算力 GPU 为例,在大规模 AI 模型训练中,其算力表现远超摩尔线程和沐曦的现有产品。英伟达的 GPU 在单精度浮点运算(FP32)、半精度浮点运算(FP16)和整数运算(INT8)等多种计算精度下都能提供极高算力,可满足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和复杂 AI 应用的需求。
相比之下,摩尔线程和沐曦的 GPU 产品在算力上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处理超大规模数据集和复杂模型时,性能表现相对较弱。不过,在一些特定应用场景下,如中小规模 AI 模型的推理、轻量级图形渲染等,摩尔线程和沐曦的产品能提供与英伟达产品相近的性能,且性价比更高。
2. 生态系统 :
英伟达经过多年发展,构建了强大的 CUDA 软件生态系统。CUDA 为开发者提供丰富开发工具和库,使开发者能轻松利用英伟达 GPU 的并行计算能力进行应用开发。目前,全球绝大多数 AI 应用和图形渲染软件都基于 CUDA 进行优化,这使英伟达在软件生态方面拥有极高壁垒。摩尔线程推出的 MUSA 生态系统和沐曦的自主软件生态虽在不断完善,但在软件资源丰富度、开发者社区活跃度等方面与 CUDA 仍有较大差距。许多主流 AI 框架和应用在 MUSA 或沐曦的生态系统中尚未得到充分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摩尔线程和沐曦产品的推广和应用。不过,随着国产 GPU 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开发者开始关注和参与国产 GPU 软件生态建设,未来有望逐步缩小与英伟达的差距。
3. 应用领域覆盖 :
英伟达的 GPU 产品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游戏、自动驾驶、科学计算等多个领域,几乎在所有需要高性能计算的场景中都有应用。在数据中心领域,英伟达的 GPU 主导着 AI 模型训练和推理市场,为全球各大互联网公司和科技企业提供强大算力支持。在游戏领域,英伟达的显卡凭借出色图形性能和对游戏的优化,深受游戏玩家喜爱。
在自动驾驶领域,英伟达的 DRIVE 系列产品为汽车制造商提供先进计算平台,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摩尔线程和沐曦的产品目前主要集中在数据中心 AI 计算和图形渲染领域,在应用领域广度上与英伟达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在一些新兴领域,如量子计算模拟、元宇宙等,英伟达已提前布局并取得一定成果,而摩尔线程和沐曦在这些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
六、谁能成为 “中国的英伟达”?
从目前情况来看,摩尔线程和沐曦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但要成为 “中国的英伟达” 仍面临诸多挑战。
摩尔线程的全功能 GPU 路线使其在市场覆盖面上具有一定优势,双端布局也带来了多元化收入来源。其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和软件生态建设显示出长期发展的决心。然而,与英伟达在性能和生态系统方面的差距仍较大,未来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同时加快软件生态完善。并且,其面临客户集中度高、被列入 “实体清单” 等风险,如何降低这些风险对公司运营的影响,也是其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沐曦专注于 AI 计算领域,在技术创新上具有独特优势,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符合国家战略需求。通过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和拓展客户群体,在 AI 计算市场有望取得更大突破。但同样需要解决软件生态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市场覆盖。同时,其对单一产品依赖度较高,在研芯片的流片、量产进度存在不确定性,若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影响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 。
综合来看,谁能成为 “中国的英伟达” 目前难以定论。这不仅取决于两家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生态建设能力,还受到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但无论如何,摩尔线程和沐曦的上市都将为国产 GPU 行业注入强大发展动力,推动国产 GPU 在技术和市场上不断前进,向着打破国际巨头垄断的目标迈进。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有理由期待国产 GPU 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