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ilyn
当黄浦江的晚风拂过世博中心的玻璃幕墙,为期数日的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于 7 月 28 日画上圆满句号。这场以 “智能时代,同球共济” 为主题的全球 AI 盛宴,不仅是技术与思想的碰撞场,更成为观察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 “晴雨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智能时代的开放姿态与创新活力。
全球智慧云集,一场星光璀璨的 AI 盛宴
踏入会场,仿佛置身于未来世界的入口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500 余位顶尖大脑在此汇聚,12 位图灵奖、菲尔兹奖、诺贝尔奖得主的身影格外耀眼。“深度学习之父” Geoffrey Hinton 在主论坛抛出的 “数学智能能否取代生物智能” 之问,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全球 AI 研究者的深思。
展厅里的热度比盛夏的气温更甚:7 万平方米的展区(较上届扩容 40%)人头攒动,800 余家企业带来的 3000 余项前沿成果让人目不暇接。其中,100 余项全球首发、中国首发的 “黑科技” 尤其吸睛 —— 从能独立行走的人形机器人到可应对复杂场景的具身智能系统,每一项都在刷新人们对 AI 的想象。更令人动容的是 Future Tech 展区里的 “民间力量”:一位在职女性利用业余时间开发的小模型,在角落认真向观众介绍,那份对 AI 的热爱与执着,恰是这场大会最生动的注脚。
思想火花四溅,青年与大佬共话 AI 未来
“去年还是博士生,今年已是创业者”,首形科技创始人胡宇航的身份转变,成了大会 “年轻化” 的鲜活注脚。他捧着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优秀论文提名奖” 分享道:“去年还依赖移位器的人形机器人,今年已能在零售、物流等场景‘打工’,技术突破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这番话道出了具身智能的爆发式成长 —— 尽管模型不稳定、数据有瓶颈,但商业化的曙光已愈发清晰。
Pokee.ai 创始人朱哲清的感受则带着 “中国速度” 的锐气:“在硅谷看技术‘能不能做’,在 WAIC 看‘能不能跑通、跑久’。” 他指着密集的展台笑称,每走几步就撞见新模型、新工具,这种 “技术密度” 让全球同行惊叹。从 “追随世界” 到 “定义世界”,中国 AI 的原创力正在黄浦江畔加速绽放。
签约台很忙,162 亿意向背后的产业雄心
随着三次落笔声响,浦东新区的海光信息、黄浦区的跬智信息、临港新片区的临科智华等 30 余个项目完成签约,覆盖芯片、类脑、智能驾驶等全产业链。这背后,是大会促成的 156 个国际采购团组、2000 人次创投对接、1200 + 意向客户,以及 162 亿元的意向采购金额。
更令人期待的是上海抛出的 “政策大礼包”:全新 “人工智能 12 条” 措施出炉,30 亿元人工智能 CVC 基金(聚焦模型、语料、算力)正式启动,中国移动 AI + 新型工业化创新研究院与 “智云上海” 项目同步落地。这些举措像一个个支点,正撬动 “人工智能 +” 的无限可能。
相约 2026,下一站更精彩
“35 万人次线下参与,全球观众线上共赴盛宴”,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陈杰在总结时难掩激动:“从 70 国专家到业余开发者,每个人都在书写 AI 的故事。” 他透露,大会期间发布的 “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 倡议,已得到全球多国响应。
闭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 “时间胶囊” 封存下对两年后 AI 的畅想,当 “2050 年 AI 之问” 被留给未来,这场大会早已超越展会本身 —— 它是一座桥,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是一扇窗,照见智能时代的无限可能。在这里,每一份探索都在为未来积蓄力量,每一次对话都在为智能时代勾勒轮廓,而这些关于技术、合作与发展的思考,将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与突破,让 “同球共济” 的理念在智能浪潮中不断延续。
明年,黄浦江畔,2026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再启大幕。彼时,又会有多少 “不可能” 变为现实?让我们共同期待。
媒体:智造者APP
编辑:Caily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