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
5月13日-14日,以“共建产业协同新生态、共享国家战略新机遇”为主题,第二届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协同发展大会在天津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召开。本次大会由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盟主办,国家工信部及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门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行业专家出席会议。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500多名政产学研界代表参加会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一司一级调研员陆瑞阳在开幕式上讲话,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加强协同联动强化科技创新,利用先进的制造能力,挖掘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希望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盟在工信部的指导下,在京津冀三地的共同合作下,进一步整合区域内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优势资源,加强产业链延链补链升链建链,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一司
一级调研员陆瑞阳致辞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崔伟在致辞中表示,天津将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和强市之基,积极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使得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天津将始终立足“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化创新协同、产业协作、服务联动,全面对接首都科技服务资源,在推进协同发展中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武清区副区长刘松林在会上介绍了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建设情况,他表示高水平建设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是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认真落实天津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的有力实践,更是武清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要。武清区将进一步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主力军”作用,在加强京津两地创新协同和产业协作方面作出应有贡献。
开幕式上,举行了一系列重磅签约、启动仪式活动:
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门共同启动了“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仪式,旨在在京津冀域内建立完善产需对接渠道,推动工业母机供需双方在结对攻尖、应用迭代、更新升级、市场拓展等方面达成合作。

国家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分别与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两地的工业母机产业升级提供强力支撑。


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盟、广东省机器人协会、安徽省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订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强化区域联动,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机器人park举行了入驻钥匙发放仪式,湖南中南智能、哈普泰克(上海)机器人、四六足机器人项目等9家行业优质企业及重点项目意向入驻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科创先导区,为京津冀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开幕式环节由联盟张欢喜秘书长主持。
大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知名高等学府的权威学者以及罗克韦尔、宇树科技、优必选、阿里云等头部企业的负责人,就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母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究成果和产业方向作专题报告,分享最新科研成果与产业实践案例,探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协同路径,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注入新动能。 主旨报告和圆桌对话环节,分别由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韩旭教授、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甘中学教授主持。





大会同期举办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座谈会”,邀请国内一众具身智能行业领军企业,包括宇树科技、云深处、优必选、阿里云、星动纪元、乐聚机器人、中汽工程、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有限公司、长城汽车、理想汽车、天津轨道交通集团等,共同探讨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产业化路径,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座谈会上还成立了“具身智能协同发展计划共同体”,旨在推动具身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
在由国家工信部组织开展的全国“机器人+”产需对接系列活动上,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分别发布了机器人在临港基地以及船舶制造中的应用需求,有效促进机器人技术在能源、船舶、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场景化应用,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届大会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举办。通过搭建高规格、高水平的产业交流对接平台,不仅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对接,更推动了创新要素、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注入了强劲动能。